「自然碳匯」是什麼?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加劇,「碳排放」已經成為全球最夯的ESG永續熱門關鍵字之一。回顧我們的日常生活,從能源生產、工業活動到交通運輸,溫室氣體排放如影隨行地發生,無疑對於地球生態系統造成了相當嚴峻的挑戰。近年來,大氣中的二氧化碳(CO₂)濃度已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標。根據2023年全球碳報告中顯示,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經超過415ppm(每百萬分之一),這對全球氣候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為了解決溫室氣體高度排放的立即性嚴峻風險,除了開始倡導人為積極「節能減碳」之外,另一項好消息是,地球上仍然存在著幾個自然生態系統,這些系統能夠有效地吸收並且儲存碳排放量,被譽為是地球的「碳吸收池」,不僅對於環境保護至關重要,也對達成全球「碳中和」目標有著深遠的意義。
今天就我們一起深入探討,這四種地球非常重要的自然碳匯系統 (natural carbon sink),包含「海洋(藍碳)、濕地(青碳)、森林(綠碳)與土壤(黃碳)」,如何協助減少溫室氣體排放,並分析它們之間的交互作用與綜合貢獻吧!

先將DIDIRONG LIFE釘選至標籤頁中吧!隨時關注更多最新的永續文章🌱
【自然碳匯系列】海洋碳匯:「藍碳」的湛藍秘密
海洋是地球最大的碳儲存庫之一,大約吸收了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四分之一。所吸收的碳主要來自於大氣中的CO₂,通過海洋表層的物理、化學和生物過程,進行吸收和轉化。這些轉換的過程中,最為重要的便是「藍碳」的概念,即海洋及其生態系統(如藻類、海草、鹽沼等)對碳的儲存作用。
藍碳生態系統的碳儲存能力
根據IPCC(國際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)報告,海洋每年吸收約2.6PgC(每年吸收約260億噸碳),相當於人類每年排放二氧化碳的四分之一。這些碳儲存的形式發生於海洋中的不同區域,包括海水、沉積物和海洋生物。其中,較被大眾知曉的海洋植物如浮游植物、海藻以及海草等,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有機碳,這些碳再以有機物的形式儲存在海水或沉積於海床中。海草床不僅能夠有效地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,還能在沉積物中長期儲存碳,使得藍碳成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關鍵重要角色。然而,海洋碳匯面臨的挑戰也相當顯而易見,全球海洋面積的30%已經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,包括污染、過度捕撈和氣候變遷等因素,這些都將悄悄削弱海洋的碳儲存功能。

【自然碳匯系列】濕地碳匯:「青碳」的獨特角色
無論是淡水還是鹹水濕地,都是地球相當有效的碳儲存系統之一,濕地碳匯在碳循環中,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,它們被稱為「青碳」儲存庫。濕地的碳儲存不僅來自於植物生長過程中的碳吸收,還來自於土壤中的有機物質長期積累。
青碳的儲存與釋放機制
濕地中的碳儲存過程相對獨特,因為濕地的環境特點使得有機物的分解速率較低。由於水域的低氧環境減少了微生物對有機物的分解速度,使得碳得以長期儲存於土壤中。此外,濕地植物中尤其是紅樹林和鹽沼植物,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,進一步加強青碳的儲存功能。濕地的碳儲存能力相對較大,以紅樹林為例,這些生態系統的碳儲存率高達每公頃每年約1.5至7.4噸碳。然而,濕地的碳儲存潛力正受到破壞,如何保護濕地,特別是恢復受損濕地的功能,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一項重要策略。

【自然碳匯系列】森林碳匯:「綠碳」的堅韌力量
森林作為地球上最為人熟知的碳匯系統之一,對碳的吸收與儲存擁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。全球森林覆蓋的土地面積約占陸地總面積的31%,根據FAO(聯合國糧農組織)的資料顯示,全球森林每年可以吸收約7.6億噸的二氧化碳。
綠碳的循環與碳儲存
森林不僅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,還能夠將碳固定在植物的木質組織中。樹木、灌木以及森林土壤都是碳的儲存場所,在熱帶雨林等生物多樣性豐富的森林中,樹木和其他植被的生長速度較快,對碳的吸收能力也較強。根據國際林業研究組織(CIFOR)的研究分析,熱帶雨林每公頃每年可吸收約30噸二氧化碳。然而,森林碳匯也正面臨著許多挑戰,特別是遭到非法砍伐和過度土地開發。根據全球森林資源評估,全球每年有超過7500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,導致大量儲存的碳被釋放到大氣中,從而加劇全球氣候變遷。

【自然碳匯系列】土壤碳匯:「黃碳」的隱形貢獻
土壤作為一個重要的碳儲存庫,卻是自然碳匯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種類之一。事實上,全球土壤儲存的碳量約為大氣中碳的三倍,是地球上第二大碳儲存庫。根據IPCC報告,全球土壤中儲存了約1500億噸碳。
黃碳的儲存與釋放過程
土壤中的碳儲存與土壤的質地、溫度、水分以及土地使用方式密切相關。當土壤經過過度耕作或其他人類活動的干擾時,原本儲存的碳會被釋放到大氣中,進而加劇氣候變遷。根據美國農業部的研究,農業土壤的碳儲存每年可能會減少1至3公噸碳。因此,通過保護土壤結構、改善土地管理,土壤的碳儲存能力可以顯著提升。

在全球致力推種淨零減碳的永續趨勢中,自然碳匯的儲碳功能將成為重要的減碳工具之一,且其帶來的多重環境效益價值,還能在經過嚴密審核與驗證後,轉換為「碳權」進入全球自願性碳交易市場中!
碳匯類型 | 主要功能與特徵 | 碳儲存潛力 | 儲碳過程與機制 |
海洋碳匯 (藍碳) | 全球最大碳儲存庫之一,吸收約25%的全球CO₂排放 | 每年吸收約260億噸碳,海草床每公頃每年儲存0.7至2.5噸碳 | 海洋植物(如海草、浮游植物)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,並將碳轉化為有機碳 |
濕地碳匯 (青碳) | 吸收並儲存大氣中大量二氧化碳,特別是紅樹林和鹽沼等濕地植物具有重要作用 | 全球濕地儲存了約30%的全球土地碳儲備,紅樹林每公頃每年儲存1.5至7.4噸碳 | 經過光合作用吸收碳,並儲存在土壤中,水域的低氧環境減慢了有機物的分解速度,有助於碳長期儲存 |
森林碳匯 (綠碳) | 主要依賴森林植物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。森林碳匯是全球最有效的碳儲存系統之一 | 全球森林每年吸收約7.6億噸CO₂,熱帶雨林每公頃每年可吸收約30噸二氧化碳 | 樹木通過光合作用吸收CO₂,並將其儲存在木質組織中,死亡後碳進入土壤,形成長期碳儲存 |
土壤碳匯 (黃碳) | 全球第二大碳儲存庫,儲存的碳量是大氣中的三倍 | 全球土壤儲存約1500億噸碳。土壤的碳儲存量會受到土地使用方式的影響 | 植物的根系和微生物活動將碳儲存於土壤中,並通過過度耕作等活動影響碳的穩定性 |
你可能也想看:
台電推出RE30低碳電力 盼以「電價分艙」制度協助企業降碳排
全球永續趨勢迎大震盪? 美國總統川普再任後退出巴黎協定、弱化DEI政策
SAF永續航空燃料是什麼?台灣永續航空政策、永續行動策略全解析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