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永續熱門時事】台灣「碳權交易所」今日正式揭牌上路! 碳權交易仍須謹慎實際、嚴防NG漂綠

台灣碳權交易所上路

眾所期盼的碳權交易所終於正式上路了!今日(7日),台灣碳權交易所總公司於高雄軟體園區開幕揭牌,未來採取南北串連形式運作,台北將開設資訊交易中心。首任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提到,淨零碳排是全球趨勢,碳交所依據碳權性質與對象,區分為三大交易板塊,分別是國內碳權交易的自願減量額度交易與增量抵換交易額度;國外碳權交易板塊則是聚焦於高品質國際碳權買賣支援。

碳權是什麼?我可以買碳權嗎?

碳權(carbon credit)指的是碳排放權。1997年,各國於簽訂京都議定書後,紛紛開始探討溫室氣體減量議題,同時也討論著溫室氣體彈性減量機制,也造就了碳排放許可交易的雛形。

於現有的國際碳市場中,主要區分為碳排放配額(Allowance)與交易與碳抵換額度(Credit)兩種交易模式。

碳排放配額(Allowance)類似於總量管制與交易的概念,政府根據過去盤查的資料推算公司組織的排碳限額,若是該組織當年度的排放低於配額,就可以將額外減出的碳量拿到碳權市場進行交易,讓減碳獲得實質的經濟效益。現行歐洲碳市場大多採取碳排放配額路徑。

碳抵換額度(Credit)則是著眼於各國碳市場的價格差異,根據不同的減碳專案,訂定出碳移除的價格。同時鼓勵企業組織參與產生碳抵換額度的溫室氣體減量活動,比如發展綠色再生能源、固碳研發、森林碳匯等等。

因此,碳權的認定是需要經過嚴格的科學標準與依據進行審核,以台灣為例,則須採用環保署認可的方法學進行量測,而在計算後,還需經由環保署與第三方驗證機關核可,才能獲得碳權!

買碳權就能輕易達成碳中和? 嚴防漂綠NG行為

並不是買了碳權就可以忽略減碳行動本質、持續排碳!根據國際環境智庫指引提及,優質的碳權應該具備五大特性,分別是「永久性、外加性、合理性、減量獨家權、社會與環境友善」。企業在使用碳權機制前,應該先具備「積極且具體」的減碳作為,而非透過購買碳權補足差額。此外,也需特別注意,未來台灣施行碳權交易的碳權,無法使用於抵消歐盟CBAM中,因自願市場取得的碳權並不被CBAM所認定,只可用於抵消台灣需繳交的碳費與「總量管制與交易」的碳權。

Greenwashing